人造雨的原理
    在對流層裡,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下降,因此形成雲所在的高度越高則溫度愈低,高度愈低則溫度越高。雲的溫度高於0℃時稱為暖雲,低於0℃時稱為冷雲。在暖雲裡,小水滴經由碰撞與合併過程,變成大水滴,終至克服雲內浮力而掉離雲底,成為地面上的降雨。同樣的,在冷雲中,冰晶成長至能克服雲內浮力時而掉離雲底,在降落過程中經過0℃高度時,融解為水滴,亦成為地面上降雨。當雲內水滴太小或缺乏冰晶而無法降雨時,我們利用人工方法去產生冰晶或使小水滴長大,促使其產生降雨現象,稱為人造雨。暖雲造雨方法很多,如在雲中噴灑水滴、吸濕性藥粉與液體(氯化鈉)等,透過碰撞與合併過程使水滴成長,終至降落成雨。冷雲造雨方法亦多,但最常使用乾冰或碘化銀,此主要乃因為乾冰溫度為-78℃,在缺乏冰晶的冷雲內,撒播乾冰使其溫度驟降,因而不必藉助冰晶核的情況下,將過冷水滴轉變成冰晶,透過冰晶成長過程終至成雨。碘化銀為非常有效的冰晶核,在冷雲內缺乏冰晶的情況下加入碘化銀充當冰晶核,可促使-5℃以下的水滴凝固為冰晶,再藉由水滴與冰晶共存時的冰晶成長過程而形成降雨。

人造雨實施方式

  人造雨理論基礎為在雲中撒播人工之雲種,使降雨機會及降雨量增加。所以應選擇適當之氣象條件,撒播人造冰晶核至雲中,加強結核效率,促使降雨發生,一般可分為地面造雨與空中造雨兩種方法。

(1)地面造雨法 
  利用地面造雨器(圖一)燃燒碘化銀溶液,使碘化銀煙粒隨熱氣飄升達高空以充當冰晶核。當碘化銀煙粒上達雲內過冷水滴層,可使過冷水滴凝固為冰晶,經由冰晶成長過程,終至掉落成雨。


圖一 地面造雨器外觀 

(2)空中造雨法 
  利用飛機在雲中撒播碘化銀或乾冰雲種,由於撒播之雲種可精確被送達足夠低溫之雲中,故一般造雨效果比地面造雨法為佳。

造雨的成效如何?
    根據氣象研究人員多年來各種人造雨試驗累積經驗評估顯示,經由長期規劃實施地面燃燒碘化銀溶液之人造雨方式,平均約可增加10%降雨;若使用空中造雨方式,於適當的對流性雷雨胞內撒播碘化銀,平均約可增加20%降雨。然而人造雨之成效,仍受各地區氣象條件、執行技術及行政配合等綜合因素影響,而呈現某些不確定性。

資料來源:中央氣象局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房仲小公主謝時純 的頭像
    房仲小公主謝時純

    *房仲小公主*永慶新竹年度千萬經紀人=謝時純 幫您幸福成家

    房仲小公主謝時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